距离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生杨文遇害,已经11天了。事件热度会逐渐消退,但我们对暴力伤医的反思不能停息。
1、暴力伤医多发生在三甲医院
“满怀热血走上行医道路,最后却丧命于信仰之下 。”近年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,寒了不少医护人员的心。
2016年以来,较为典型的42起暴力伤医事件中,共致约60名医护人员受伤或死亡。
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,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。其中,三甲医院的事件发生率明显更高。
△近年部分暴力伤医事件汇总
为什么是三甲医院?当人们如潮水般涌向汇集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甲医院,在挂号、缴费、看诊、检查各个环节排长队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被耗费的,除了时间还有耐性,以及对医护团队的信任。
患者将解除病症风险及困扰的希望寄托于医院,事实上疾病治疗有时候并不等同于治愈。而一旦医患沟通出现错误,面对高额医疗账单,甚至是其他一个细微的诱因,都有可能让原本积压在生活压力之下的不稳定情绪,一经失控,激化成暴力伤医行为。
△医患关系本应是平等和互相信任
2、将来谁来给我们看病?
暴力行为若不遏制,以后我们或将无医可医。
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,本应该受到理解、信赖和尊重,而不是遭受误解、屈辱,过劳和暴力伤害。在这种负面反馈的影响下,医务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必然会打折扣。
2018年1月发布的《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》中显示,45%的医生不愿意子女从医。而2018年医学界发起的一项调研表明,中国医生执业满意度指数仅有5.08。
△图片来源见水印
导致这种局面,主要因为3个方面:薪酬收入不高,工作强度大,医患关系紧张。
以三甲医院为例。资深医生肩负医、教、研多职,工作时间也几乎可以说是996(早9点上班,晚上9点下班,且一周工作6天)了。而急诊、住院部需要24小时有人员在岗,三班倒更是常见。
和工作强度大,有时还要承受医闹带来的身心压力相对应的,是薪酬收入不对等。有数据调研显示,54.4%的医生认为自己的成就与付出不匹配,46.4的医生对未来没有信心。
长此以往,损耗的不只是医生的权益和信心。最终无医可医这枚苦果,还是得由我们自己吞下。
△2016年,安徽一名医生连续工作12小时,累到虚脱,喝葡萄糖补充体力(图片来源见水印)
3、杜绝暴力伤医,我们能做哪些?
医生守护生命,我们守护医生。
当医务人员受到暴力伤害后,我们能做些什么?以及更重要的是,如何预防暴力伤医?
暴力伤医不是中国特色。2016-2017年,英国平均每天有200多起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攻击。
对此,英国相关部门明确规定,医务人员有权驱赶闹事人员。卫生大臣还发声要求院方力挺医护人员——医院领导必须给予医护人员足够的支持,帮助他们远离暴力伤害。
△2019年10月,英国政府引入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减少暴力策略,要求医疗机构加强应对暴力事件的预警训练(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)
或许可以稍感安慰的是,在经历杨文医生遇害事件之后,中国内地在2019年12月28日上午制定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,并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,正式将预防医闹纳入法律监管范围。
预防暴力伤医,除了依靠法治监管,医院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来保障员工安全,包括在医院设计中提高暴力风险防范能力。
比如,护士站可以采取封闭型设计,用门开启进入实现人员出入控制,并设置一键报警按钮。而冲突多发的急诊室,也应采取封闭型设计,非医护人员不能随意进入。
另外,还要重视逃生门及通道设计。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综合性医院,就为诊室设计了两个出入口,其中医护人员通道和工作站相连。如果诊室有突发事件,一门之隔的工作站可以随时响应。
△诊室的医生位采取了避免背对患者的设计,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
此外,在行政管理层面,医院也应当加强人防、物防、技防建设,包括建立突发事项应急处置预案,并进行日常培训和演练;形成警院共建,增加对打击医闹的宣教力度;设立安全警报系统,医院大门安装金属探测器;加强院内视频监控覆盖,特别是接待处、急诊室、病房、诊室及医生办公室等暴力行为高发区域。
天使原应归桑梓,人间但求无蹉跎。一名患者家属为杨文医生写的这句悼词,既是抚慰,也是鞭策:拒绝暴力伤医,将尊严和价值归还给医务人员。说到底,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,其实就是守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和生命。
△杨文医生遇害后,一名患者家属为其写的悼词
投稿:请发邮箱 ruomao#hotmail.com (#换成@)
删稿:本站内容部分为会员转载,如需要删除请发至编辑邮箱处理!
建议:本站是养生门户网,分享的产品大多是食品为主,不能代替药物。有一定的调理作用,但不保证每个人食用后有同样的效果。分享的案例均转自互联网,如您有大病,建议您去看医生!我们理念是当下就要养生!